settings icon
share icon
問題

四聖諦是什麼 ?

回答


問題:四聖諦是什麼 ?

回答: 四聖諦是佛教的基本信仰。 根據傳統,喬達摩佛在啟蒙之後的第一次佈道是對這些概念的描述。 根據佛教的思想,相信這些想法並不像 經歷 它們那麼重要。 除了相信 轉世 ( 輪迴 ) 和涅槃,四聖諦還塑造了幾乎所有形式的佛教思想。 這四個概念,簡而言之,就是 1) 苦難的現實, 2) 世界的無常, 3) 消除慾望的 解放 ,以及 4) 遵循八 正 道的必要性。

第 一個聖諦 ,也被稱為 苦 的原則,聲稱活著就是受苦。 這個術語可能令人費解,因為佛教並沒有聲稱所有的經歷都是不愉快的。 苦 的概念更微妙,暗示著諸如焦慮、沮喪或不滿等想法。這是佛教的核心信仰,所有其他信仰和實踐都是基於 第一聖諦 。 佛教徒相信, 苦 解釋了人類的錯誤 : 因為有錯誤的慾望而造成的痛苦,尤其是 渴望 那些只是暫時的事物。 這個問題在第二個 聖諦 中闡明。

佛教的第二個 聖諦 ,也被稱為"無常" ( " 暫時的 " ) 或" 貪愛 " ( 渴望 ) ,認為宇宙中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恆 的或 不變的。 事實上,連自我都不是永久 的或 不變的。 這是佛教對人類為何如此的解釋。 既然痛苦是由於渴望 暫時的東西 , 因此 所有的慾望最終都會導致痛苦。 即使是積極的慾望也會使 輪迴 和 受苦 延續下去。 為了克服這一點,我們必須了解第三個 聖諦 。

第三個 聖諦 是,擺脫痛苦、死亡和重生循環的唯一途徑是完全消除對世俗事物的慾望。 佛教認為這是"我們如何糾正人類的錯誤"這個問題的答案。 在實踐中,第三個 聖諦 要求我們 絕對消除所有慾望,好的,壞的,或者其他的。 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 可以 在第四個 聖諦 中找到的。

第四 個 聖諦 是, 遵循 八 正道 可以消除慾望。 佛教"如何"糾正人類 錯誤 的計劃 可以 在這裡找到。 八正道 被定義為正確的觀點、正確的意圖、正確的言語、正確的行為、正確的生活、正確的努力、正確的意識和正確的冥想。

按照佛教的說法,一個人可以通過運用四聖諦 、 活出八正道 來結束輪迴和 受苦 的 循環 。 這導致一個人 進入一種狀態, 完全喪失了所有的慾望、渴望、執著或沮喪。 這種"虛無"的狀態被稱為涅槃,是佛教 徒 通往天堂的選擇。 達到涅槃的人不再作為個體存在, 而且 停止 了重生 和再死 的輪迴過程 。

與大多數主要的世界觀一樣,並非所有關於四聖諦的事情都與聖經完全相反。 錯位的慾望是焦慮和罪惡的主要來源 ( 羅馬書 13:14; 加拉太書 5:17) 。 凡人的生命必然會發生變化, 它 是短暫的( 雅各書 4:14) 。 此外,投資那些 非 永久性的東西是不明智的 ( 馬太福音 6:19-20) 。 然而,在永恆的狀態和轉變的過程中,四 聖諦 與聖經的基督教大相徑庭。

聖經教導我們,神是永恆的,與他在天上的人將永遠享受這一狀態 ( 馬太福音 25:21; 約翰 福音 4: 14; 10: 28) 。 同樣 的 永恆的意識 —— 沒有喜樂——應用於那些選擇拒絕神的人身上 ( 帖撒羅尼迦後書 1:9) 。 他們的命運被描述為一種有意識的、個人的痛苦狀態 ( 路加福音 16:22-24) 。 佛教教導我們,我們的永恆要么是無盡的輪迴,要么是不 再 存在的遺忘。 聖經上說 : "按著定命 , 人人都有一死 , 死後且有審判" ( 希伯來書 9:27) 。

基督教和佛教都教導人們需要改變他們的慾望和行為,但只有基督教提供了一個現實的方法來實現這一點。 在佛教中,人們被要求通過自我指導 的努力 來改變自己的慾望。 不幸的是,這意味著一個人必須有擺脫慾望的 渴望 ,這是一個內在的難題。 想要擺脫慾望的佛教徒仍然渴望得到某些東西。 佛教也無法回答一個人如何改變一 顆 不願意改變和自欺的心 ( 耶利米 書 17:9; 馬可福音 9: 24) 。 基督教為這兩個問題提供了答案 : 救世主不僅改變了我們的行為 ( 哥林多前書 6:11) , 而且改變了 我們想要做的 事 ( 羅馬書 12:2) 。

佛教和基督教信仰之間還有很多不同之處。 當佛教教導人們生活是痛苦的時候,聖經 卻 說生活是要享受的 ( 約翰福音 10:10) 。 佛教認為自我需要被消滅, 然 而聖經說每個人都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 ( 創世 記 1:26-27; 馬太福音 6 : 26 ) 以及在 人死後, 自我還在 延續 ( 約翰福音 14:3) 。

English



返回中文首頁

四聖諦是什麼 ?
分享此頁面: Facebook icon Twitter icon YouTube icon Pinterest icon Email icon
© Copyright Got Questions Ministries